配电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输配电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与供用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密切相关。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系统自动化早已受到广泛重视,随着中国建设智能电网进程的加快,作为智能电网重要基础的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据预测,在智能电网的投资构成上,配电自动化将占40%左右,2014—2016年将是行业需求的“井喷时期”,至2020年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在今年7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将“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确定为城市基础建设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电网也为此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将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提升工作作为“当务之急”来抓,吹响了全面提升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号角,也标志着处于电网建设最薄弱环节的配电网及配电自动化建设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将配电自动化建设列为“当务之急”,是国家基于满足建设智能电网及城镇化发展需要的考虑,也是配电网发展的内在需求。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成熟,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配电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配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配电网尤其是中压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电网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供电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上海为例,用户年均停电时间比东京长5倍以上。整体来讲,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外先进电网)、地区不平衡(城农不平衡、东中西部不平衡)。
(二)电网结构薄弱,自动化水平低。10千伏网架结构依然薄弱。城网和农网差距显著。10千伏线路仍有近一半未实现互联,农网互联比例仅为城网1/3。配电自动化水平较低。配电自动化处于起步阶段,故障诊断、隔离和恢复时间较长,无法实现网络重构和自愈。体现为互供能力差,直观感受为恢复供电时间长。
(三)配电网基础数据差,信息化手段落后。配电网管理涉及到发展、农电、运检、营销、调度等不同部门,基础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模型不一致,此外,缺乏数据共维共享机制。配电网投资少,建设水平低,导致配网通信及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缺少信息获取渠道。体现为管理精细化程度差,数据、图形和信息无法对应,甚至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盲”。
电网发展呼唤配电自动化
当前,我国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配电自动化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截至2012年底,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仅为10%,涵盖26家省级公司、2.2万条10kV线路;而法国、日本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输配电投资是电源投资的1.2倍左右,配电网投资是输电网投资的1倍多,而我国的还不到输电网的一半。因此,在解决了大部分电源供给及输电线路骨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电力投资重点需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
同时,随着新型电源及负荷直接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和挑战;在供电可靠性方面,中国的配电网系统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高水平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市场机遇与挑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给配电网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而配电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配电网发展也面临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考验。
另外,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大量接入,配电网由无源网成为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多向,并要求配电网提高适应能力,因而加快升级改造显得日益紧迫。